(相关资料图)
作为非遗项目沪剧的代表性传承人,著名沪剧表演杨飞飞曾在《家》《雷雨》《卖红菱》《妓女泪》等作品中有过精彩表演,开创了“杨八曲”等经典沪剧唱腔。杨飞飞的上海旧居位于新闸路1039弄的老式里弄房子,一代沪剧表演艺术家在这里居住了半个多世纪。
图说:新闸路1039弄 新民晚报记者 唐敏 摄
“迷魂调”迷住无数观众
1923年,杨飞飞出生在浙江慈溪,原名翁凤清,自小家境贫寒,父亲常年失业,仅靠手工做活的母亲难以养活家里6个孩子。八九岁的她就开始赚钱糊口,13岁拜文明戏老先生胡铁魂为师,由此展开舞台生涯。16岁,她改拜丁婉娥为师,入儿童申曲班,这时才开始用艺名杨飞飞。
杨飞飞在儿童申曲班受到比较严格的训练,平时丁婉娥坐在当中,她和师姐丁是娥立在两旁。丁是娥当小先生教她唱《摘石榴》,丁婉娥规定当天教当天会,如果背不出唱不好,戒尺是不留情的。杨飞飞虽然后进山门,但由于学过两年文明戏,再加上刻苦用功,所以很快赶上了小姊妹们。
上世纪四十年代初,申曲已进入西装旗袍戏的鼎盛期,杨飞飞于1942年经人介绍,加入了被称为“水泊梁山”的文滨剧团。这里人才济济,光年轻的旦角就有王雅琴、石筱英、凌爱珍、顾月珍。抗战胜利后,文滨剧团不再一枝独秀,邵滨孙和石筱英等组建中艺沪剧团,丁是娥和解洪元、顾月珍成立上艺沪剧团,杨飞飞和她的爱人赵春芳也退出文滨剧团,自己挑大梁挂头牌,合作树起了正艺沪剧团的旗号。在正艺沪剧团第一个打炮戏《富贵贫贱》里,她以一曲“迷魂调”,走红沪剧舞台。她演唱的“迷魂调”突破了曲牌原来的板式旋律,创造性地造成高低音错落有致、运腔缠绵悱恻的效果,迷住了无数观众。
晚年重建宝山沪剧团
杨飞飞的代表剧目主要演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,正艺沪剧团当时已改名为勤艺沪剧团。他们发扬沪剧善于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,积极从解放区引进《方珍珠》《小二黑结婚》《罗汉钱》《小女婿》等进步戏,还先后推出根据中外小说名著改编的《家》《茶花女》《为奴隶的母亲》,使剧团整体艺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。1956年,戏曲音乐座谈会在北京首次召开,杨飞飞作为沪剧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会议。
杨飞飞的家是位于新闸路泰兴路口的老式里弄房子,两间屋子、拥挤的公共空间,一代沪剧表演艺术家在这里居住了半个多世纪。杨飞飞晚年重建了宝山沪剧团,先后担任团长、顾问,如今的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是杨飞飞在艺术上的传人。华雯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杨飞飞在生活中是个幽默、慈祥的老太太,业余爱好是打麻将。老太太的生活十分节俭简单,尽管家里的条件其实并不好,但她却很少抱怨。
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
关键词:
Copyright@ 2015-2022 南极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